欢迎你访问神州法治网
首页 > 法治

“模仿犯罪”?法制节目当谨言慎行

2022-06-23 08:36:46 来源:

同样的反诈宣传片,有的人看到的是警示、收获的是教育,而有的人不但不吸取前车之鉴,还学宣传片里的反面教材玩起了歪门邪道。记者6月21日了解到,如东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,被告人葛某正是用反诈宣传片中提到的诈骗方法进行诈骗,将骗来的钱用于网络赌博等消费。最终,他收获的是六年刑期。

(6月22日本报8版)

法制类节目分析罪犯犯罪心理、普及法律知识,是老百姓爱看的。因为受欢迎,收视率也很高,眼下开办此类节目的电视台众多。法制节目在警示社会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但是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。比如,一些法制节目成了罪犯的“师傅”的现象就值得深思。

“模仿犯罪”不是个例,而且愈演愈烈。云南几名青年看了QQ行骗网友的节目后,也照着样子去行骗,结果让好几名少女上当;山东一名农民工在看了电视上的行骗伎俩后,也是如法炮制,骗了附近工地上的外地农民工的钱款后逃之夭夭……这些事件的发生,都有着一个共同点:那就是在收看了法制节目之后,实施了诈骗。

诈骗成功自然会和被骗者的贪小便宜有关系。但是,也和我们的法制视频节目能说的说、不能说的也说是有关系的。法制视频将犯罪细节、犯罪过程、犯罪手段挖掘得又深又透,有的还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。因为这样的细节都是观众喜欢的,就如同我们期待知道魔术的底细是一样的。这样的视频倒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,却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危害。

这警示我们在制作法制节目视频的时候,要尽量减少副作用。要在防骗手段上多做些事情,而在具体的作案细节上,在具体的犯罪手段上,在犯罪心理上少些分析说明。否则的话,喜羊羊有可能也被“教唆”成灰太狼的!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,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,与本网站无关。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。

头条信息

热点文章

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。 邮箱:hyxs2020@qq.com

神州法治网版权所有 (c)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备2022007115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