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炒鞋潮”再掀波澜 媒体:鞋穿不炒!小心被“割韭菜”
记者 朱国亮 李博
近期,“炒鞋潮”再掀波澜。某网购平台上,一些国产品牌的所谓“限量版”球鞋价格飙涨,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价格涨幅竟达31倍;一些网帖肆意宣扬“炒鞋一夜暴富”,共同撩拨年轻人参与投机的心弦。
价格异动引发争议后,有平台迅速下架部分被爆炒的国产品牌球鞋。但是,当前被炒出数十倍溢价的球鞋,何止几款国产品牌?平台上那些单价动辄数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部分国际品牌球鞋,普通人惊呼“亮瞎双眼”,炒鞋客们却早已习以为常。
“炒鞋”背后,有流行文化的影子。近年来,国内球鞋厂商陆续推出限量版、联名版、球员版、特殊版、明星特别款等,借助粉丝文化,又靠饥饿营销助推,价格水涨船高,引来年轻人追捧。少量“限量版”球鞋受品牌价值、名人效应、稀缺性等因素加持,可能存在较大的溢价空间。但需要清醒看到的是,大多数球鞋并没有超越使用价值的特质,谈何溢价空间?
更何况,“炒鞋”还暗藏巨大法律风险。近年来,各地公安机关已查获许多与“炒鞋”有关的售假、集资、诈骗类案件。早在2019年,央行上海分行也曾提示:警惕“炒鞋”热潮,防范金融风险,其中明确提出,国内球鞋转卖出现“炒鞋热”,“炒鞋”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,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,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此类风险。
“炒鞋”平台的路数不外乎这些:有的开设竞价通道,有的提供寄存服务,有的炒作社交话题,有的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。业内人士指出,一些厂商、平台、金融机构和投机者将所谓“限量版”球鞋证券化、金融化,现在“操盘者”“收割者”如何不择手段炒作、借机造势推高价格,退潮时就可能如何摧枯拉朽“割韭菜”。
因为真喜爱而收藏,无可厚非。但“万物皆可炒”的幻象,其实是一个个被资本吹捧的所谓“风口”。年轻人作为潮流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,大多习惯在网络团购、靠网聊做交易,被“套路”后维权很难。极端的炒作和投机,也不利于年轻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。
增强风险提示,划清投资与投机的边界,细化允许和禁止的范围,是防范“炒鞋”行为异化的迫切之举。金融监管部门要提示“炒鞋”潮背后的金融风险,执法部门要不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,厂家、平台和个人更须共同规范自身行为,维护良好的市场预期和秩序。
鞋穿不炒。鞋是用来穿的,并不是价格越贵越有价值,而是越合脚、越接地气才越显得珍贵。
- 2022-09-29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强 13家公司十年平均股息率超5%
- 2022-09-29新能源汽车行业步入“快鱼吃慢鱼”阶段,促使业内巨头加速扩产“充电”。9月28日晚间,宁
- 2022-09-299家公司“一夜”豪掷超72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扩产“充电”
- 2022-09-26人民日报海外版: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公司揭牌
- 2022-09-26“暂停新增券商系统反采”系误读,31家公司限售股将解禁…重要消息还有这些
- 2022-09-26又见更名!这家公司将变身为“方大新材”,今年还有82家北交所、新三板公司换“马甲”
- 2022-09-19甘谷供电公司:机器人平台 让民众办电更便捷
- 2022-09-19优化营商环境 | 会同县供水有限责任公司:主动服务持续发力
- 2022-09-19社会领域团建再添新活力!临空集团团委、湖南顺丰团委正式成立
- 2022-09-14提前布局!公募基金掘金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,看好这些方向